top of page

​縫 河 Stitch on the River

媒材:植生牆、拉鍊水泥磚、拉鍊頭木造防水裝置、自動澆灌系統

尺寸:5450 x 150 x 250 cm|年份:2025|設置地點:桃園、台灣

《縫河》以中壢紡織產業的歷史與老街溪河道與河岸週遭的植物為發想,緊鄰著河岸步道旁的鐵皮圍籬阻隔了原本人與河流的共生狀態,攀附在鐵皮上的藤蔓穿越了邊界在河岸步道恣意的漫生起來,植物模糊了空間的界線,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植物的攀附像是記憶的延伸,從涓涓細流會聚成成一條承載記憶的河,《縫河》將原本的圍籬牆藤蔓演生成一排植物瀑布,以拉鍊作為植生牆與河岸步道的裝置意象,有著縫合這座城市的記憶、生態、歷史的寓意。

 

特別感謝

統籌執行| 吳國工作室

拉鍊水泥磚翻模製作|吳國瑋、程家靖

拉鍊頭木作翻模製作|吳國瑋、詹詠幀

植生牆|張軒誠水景空間設計

縫河葉藍曬工作坊|簡君珊 

攝影紀錄|吳欣穎

六星旅館

IMG_9561.JPG

響 家 

媒材:紅瓦片、鐵架、瓦片音樂盒、繪本、防水紙捲、貼紙

尺寸:800 x 220 x 250 cm|年份:2025|設置地點:新竹、台灣

​裝置結構設計製作:外口設計

 

新瓦屋的開宗始祖為林氏家族,在竹北開墾落地生根超過二百餘年,成為竹北客家族群聚落,隨著時代演進與環境變遷林氏子孫漸漸離開祖地,林氏家族只剩下門牌號碼的記載,園區池塘邊一個斗大的警告標示「有蛇出沒 請小心」,生物棲息地與都會叢林比鄰而居,形成多元族群生態聚落。

 

「響家」將動物(蛇)擬人化,描述一條迷路的蛇-瓦瓦如何回家的故事,內容描寫新瓦屋環境歷史變遷與門牌號碼「0」(音近似「林」)連結家的記憶,作品以數百片紅瓦片為動物鱗片排列成蛇尾巴造型的裝置藝術穿梭在「新瓦屋故事館」門口,裝置內側空間放置瓦片聲音互動裝置與蛇來蛇去兒童繪本閱讀區,透過故事文字的紙捲所發出的聲音,響起一片片關於家的漣漪。

瓦片聲音互動裝置紙捲|故事文字內容:

瓦瓦出生在吹著九降風的地方,風吹過,稻田像是金黃色海浪般,那是家門口最美的風景。瓦瓦悠閒地生活在屬於他的地方,過了好久好久,門牌號碼從0開始到1805號。瓦瓦喜歡蛇來蛇去一路數著門牌號碼,從1805、1804、1803⋯⋯一直數到「0」,就會回到家——跟夕陽顏色一樣紅通通的家。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

 

慢慢地,瓦瓦家附近搬來許多新鄰居,門牌號碼也越來越多,2005、2011、1990……,瓦瓦一路數,越數越迷糊,數到都迷路了。幸好,瓦瓦想起來,他喜歡一邊唱歌,一邊用牙齒打洞作記號,數拍子回家。瓦瓦唱起歌,熟悉的旋律指引迷路的自己,慢慢地找到了節奏......9 8 7— 6 5 4— 3–— 2–— 1–—— 0

473727802_10162442663881411_1000076452445402294_n.jpg

©KUO I-Chen all 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